26枚奖牌背后的传承密码
——张家川传统武术“崆峒杯”创佳绩背后的守护与新生(图)

“拿到这两枚金牌,我明白这不是终点,而是传承的起点。”2025年“崆峒杯”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领奖台上,张家川县老年大学武术协会会长马六元捧着枪术和梅花拳金牌,声音里满是对传统武术的热爱。此次赛事中,张家川县老年大学武术协会19名队员斩获7金、11银、8铜共26枚奖牌,创造当地武术历史最佳战绩,而奖牌背后,是一场跨越年龄与地域的传承故事。

赛场内外:刀光拳影里的热爱与牵挂
“传统武术是咱们的文化瑰宝,枪术的飒爽、梅花拳的灵动,都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。”马六元的话,在赛场上有了最生动的注脚。蔡鸿斌就是被这份热爱打动的人——这位在银川经营饭馆的张家川人,平日里总在打烊后练燕青刀,案板当桩、围裙作服,刀光在饭馆里闪了十年。得知家乡组队参赛,他当即关店锁门,带着练习刀赴赛。最终,他用一套刚劲有力的燕青刀拿下银牌,比赛一结束就揣着奖牌返程:“得赶紧开门做生意,但这奖牌得挂在饭馆最显眼的地方。”

42岁的张小刚则从天水赶到赛场,他的陆合刀劈出了金牌。“爷爷是张家川老拳师,他总说‘刀在人在,根在张家川’。”领奖时,他特意把金牌贴近手机,给老家的亲友看。12岁的马浩东是队伍里的“小惊喜”,这个练叁路长拳的少年站在领奖台上时,还攥着湿透的护腕:“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,感觉之前练的所有汗水都值得。”

赛场外,92岁的李志方老师傅在张家川老家关注着赛事。他虽未到现场,却每天给队员发语音:“鸿斌的刀要沉,浩东的拳要稳。”这位1984年就开始练拳的老者,是协会的“精神灯塔”,年轻队员总说:“想起李师傅在老家等着消息,就浑身是劲。”

四年成长:从零散切磋到取得佳绩
“这次19人参赛,年龄最大68岁,最小12岁。”协会负责人高小芳望着奖牌墙感慨。2021年,正是她牵头成立老年大学武术协会,把30多位零散的武术爱好者聚到一起。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,协会有了固定训练场地,从“操场切磋”变成“系统训练”,四年间发展到108人,培训青少年400余人次,10余次参赛均载誉而归。
从本地交流到“崆峒杯”19人斩获26枚奖牌,68岁的老学员马叔看在眼里:“以前练拳是‘自个儿乐’,现在县上的媒体经常拍视频,咱也成了传统文化‘代言人’!”

传承新篇:从赛场到生活的武术印记
“以后我会继续好好努力,把每一个动作练得更扎实,也会尽自己所能,多和大家分享武术的快乐。”高小芳地话,道出了协会的下一步方向。借着“崆峒杯”东风,他们已规划好路径:推动武术进校园,让马浩东这样的孩子能在体育课上学叁路长拳,筹建标准化训练基地,把李志方老师傅的技艺录成教学视频,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张家川武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如今,蔡鸿斌的饭馆里,银牌成了“镇店之宝”,张小刚在天水武术爱好者中开启陆合刀小课堂,马浩东成了学校的“小教练”。老年大学的训练馆里,马六元正教新学员练梅花拳,阳光透过窗户,在招式间织出金色的网。

从协会成立到2025年全国赛场的26枚奖牌;从李志方的坚守到少年的热爱,张家川武术的传承从未止步。正如马六元所说:“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武术,把这份热爱传下去——这才是奖牌真正的意义。”
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,近年来,张家川县高度重视张家川武术发掘、传承与传播工作,传统武术取得了长足发展。随着在省市级比赛中屡获佳绩,张家川县将发挥传统武术优势,加强武术工作队伍建设,搭建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桥梁,继续在促进全民身体健康、培养个人品质、增强社会和谐、提升文明程方面发挥传承引领作用,使其成为张家川县乡村全面振兴的助推力。
(来源: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:康翠霞) |